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以韧性破局——中国坚守开放的时代意义

发稿时间:2025-04-20 03:53:00 作者:史田一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美国对华加征245%关税,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在美国国内也激起了强烈反对。视觉中国供图

  中美相持特别考验中国的经济韧性。中国的逻辑是,经济韧性与战略布局应当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消耗。

  ---------------

  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以来奉行“美国优先”理念,对中国及全球数十个国家发起全面关税战,将单边主义推向极致。对此,中国一方面为捍卫国际正义,果断实施关税及反垄断、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跨国诉讼等一揽子反制措施;另一方面仍然呼吁“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经贸分歧”,继续探索“即买即退”等“单边开放”政策。其中,锻造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韧性并辅之以义利兼顾的外交布局,增强抗御性、持久性与灵活性,是化解各项风险、实现自我革新的坚实基础。

  韧性塑造:保持制度优势与战略后劲

  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中国民众支持中国的应对策略。在备受中国青年欢迎的某问答网站上,“如何看待特朗普要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至125%”的问题下,点赞量最高的回答来自一位自称外贸从业者,他表示“个人认为对于中国外贸人来说美国市场长期看衰……我看到34%出来第一反应就是支持硬刚,因为投降没有用啊”。该回答反映出中国民众对政府决策的高度信任。2024年年底以来,中央先后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民营企业座谈会、周边工作会议、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各界意见,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效能治理、高标准开放的治国理政新格局。经过重重考验,保持强健与连续的政治领导以及推进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以及各区域、各阶层相互支撑与协调发展,无疑对锻造政治韧性意义重大。

  中美相持特别考验中国的经济韧性。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制造业占比较高并日益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移;中央财政相对充裕,2024年政府负债率约60.9%,2025年赤字率设定为4%;经济通胀率较低,政府出台公共政策空间较大。中国政府仍在探索一系列手段锻造经济韧性。

  一是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在2024年9月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提振消费、房地产收储、投资重大项目,并于11月推出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二是继续布局新质生产力。今年1-2月,集成电路圆片、工业机器人、动车组、民用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6%、27%、64%、91.5%。人工智能工具“深度求索”等杭州科创企业“六小龙”举世瞩目。三是深挖内需市场与提振消费,推出以旧换新、提高养老金、育儿补贴等措施,力图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是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2024年11月,中央将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现“清零”,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中国的逻辑是,经济韧性与战略布局应当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消耗。

  “直觉”治国:消耗美执政团队政治基础

  美国当局推崇“直觉”,夸赞“关税”,其无视理性与规则的底气无疑来自其认为共和党横扫七个摇摆州、缔造“三权归一”的壮举。仔细观察可知,2024年大选中共和党普选票的领先百分比仅为1.47%,普选票得票率也未超过50%,执政党在众议院仅领先5票,意味着弗朗西斯·福山所言的美国政治极化与衰朽依然持续。新政府执政以来,从粗暴驱逐非法移民到大规模裁撤联邦机构,从“群聊泄密门”到马斯克与“关税教父”纳瓦罗的口水仗,尤其在关税战后美国股市与债券市场激烈震荡,其执政混乱可见一斑,民众生活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可见,美执政团队正一点点消耗其大选期间积攒的政治基础。

  美国当局的另一项底气来自美国经济账面上的漂亮数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美国GDP的预测上调了0.5%,达到2.7%。然而,该数字无法掩盖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首先是产业空心化。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28%下降至2024年的10%,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产业工人急剧萎缩。其次是巨额政府债务。截至今年3月,美联邦债务总额达36.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攀升至123%,急剧增加经济风险。第三是通胀长期化。截至今年3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4%,鸡蛋价格环比上涨5.9%,居民消费与企业运营面临较大挑战。美国高盛集团发布报告显示,预计今年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将同比上涨2.52%,在关税基准情景下未来六个月涨幅将加速至约3.5%。新总统兑现“削减通胀”承诺的压力倍增,关税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使经济失衡与脆弱愈演愈烈。

  义利兼顾:捍卫国际正义与开放环境

  中国冷静而有力的反制措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一方面,反制措施阻止贸易霸凌进一步蔓延,中国以斗争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国际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美国制造反向孤立中国的幻象,诱使他国不得报复。4月9日,美国宣布对中国以外的国家暂停征收“对等”关税90天,逼迫贸易伙伴与其开展双边谈判。同日,美国财长声称西班牙首相访华之举是在“自割喉咙”。然而,国际社会并没有被蒙蔽,他们看到美国的战略信誉正在破产,“零关税”妥协亦无法满足美国的胃口,放弃中国的贸易与投资更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表示,“一旦美欧谈判破裂,欧盟可能采取更多反制措施”;日本首相石破茂也认为,美国的做法“可能会扰乱全球经济秩序”。

  重压之下方显中方捍卫正义与开放的本色。首先,中国正以周边外交为基础,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3月以来,中日韩对话升级,三方经济合作机制重启,中日关系实现回暖。4月中旬,习近平主席出访越南、马来西亚与柬埔寨,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动能。其次,中欧合作迎来新契机。双方领导人多次就关税战问题展开通话,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中国,中欧已同意为中国电动汽车制定最低售价,替代欧盟去年决定的关税措施。相信今年7月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将对中欧关系和世界经贸秩序带来正能量。第三,学界正在兴起中国外交新布局的讨论,如倡议WTO特别会议谴责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东盟自贸区3.0进程、金砖+货币合作机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RCEP贸易协定升级等。事实上,基于中国的规模与影响,中国扩大开放本身就对抵制全球化逆潮意义重大。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健康稳定的基本原则。实践一再证明,尊重不是等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中国正不断以锻造韧性为突破口,为更加正义的国际秩序与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继续奋斗。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国家安全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史田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0日 03版

责任编辑:刘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