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基本贯通,连接全国超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刘伟指出,“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建成投产81.5%,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里程达19.1万公里,覆盖了99%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已达标70.4%,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邮政行业设立营业网点50多万处。“‘大网络’基本形成”。
“人员货物的高效流动彰显了中国繁荣发展的活力。”刘伟介绍,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约有1.8亿人次跨区域出行、每天运送1.6亿吨货物、每天揽收4.78亿件快递。
刘伟表示,我国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城市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75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48.5%、18.3%。
作为城市内通勤,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有力保障了群众出行。刘伟介绍,现在每天约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高效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交穿梭街巷、1亿人次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这3个“1亿人次”是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韧性活力的生动体现。
同时,随着运输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分别比“十三五”末增加17.5%和33.6%,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约2800亿元。此外,建制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半数以上通了公交。“出行体验更美好。”刘伟谈到,我国开通定制客运线路9000多条,满足了旅游、通勤、商务出行等个性化需求,完成了1.3万个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5000余座地铁车站可无障碍进出站、上下车。
在乡村,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推进,农民的生活也变得更美好。刘伟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我国实现了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3%、优良中等路率达94.8%。刘伟说:“小汽车开进了乡村‘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群众外出务工、返乡探亲更加舒适便捷,也让乡村游、自驾游成为更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
随着“美丽农村路”建设不断推进,涌现出一大批“旅游打卡点”。比如,山西的黄河、长城、太行这3个一号旅游公路,就连通了5630个村庄,串起了三晋风光。农村公路有效促进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改变了农村面貌,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同时,交通运输部还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着力打造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订单农业、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农民群众沿路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特色民宿,富了一方百姓、促了一域发展。
本报北京7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2日 01版